从政策竞争到公民权教育
【林晃昇纪念特辑】
在两线制提出的几十年间,因国阵长期执政,公民社会想换政府之心殷切,逐渐将两线制核心意涵狭义地解释为一种以追求“政党轮替”为常态的政治制度。
但实际上,无论是已故董总主席林晃昇先生提出的两线制,或者是作为两线制原型的英美两党政治,其核心意义并非是从政党视角出发的轮替制度,而是指在轮替背后,政党间会因为竞争形成相互制衡关系,从而拓展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
换个角度,正是因为朝野政党有了这种相互制衡对抗,并具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的局面,过去威权时期长期缺乏政策讨论的舆论空间才能随之打开。
促进公共政策讨论
这是大马社会面临的崭新局面,在两线制下,在野政党不仅要有政策论辩能力,还应具有制定并提出与政府政策有竞争的政策论述能力。举例来说,在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两党间最重要的政策分歧,便集中在国家该制定重视社会福利的政策,还是抱持倾向市场竞争的政策争议上。
这使得时局和过去在国会上的朝野国会议员辩论政府政策的场面变得不同了,因为现在的政治工作者,不仅需具有辩才来驳倒对手的政策说帖,还须具备一定通识学养及基本技术涵养,说服社会大众接受所属政党的政策。
就以目前大马的能源政策来说,究竟社会福利倾向的汽油补贴政策和环保倾向的太阳能发电补补贴政策孰轻孰重,朝野政党就应拿出更好的论述跟社会沟通及跟对手辩论才是,而不是老想一味从讨好选民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政策。
人民要有议政能力
相对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竞争的政策讨论,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就会更高了,毕竟,无论身为公民还是选民,我们都应该要有能力去作出判断,哪一些政策对国家有利,又有哪些政策更接近政党的选举诉求而缺乏实质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华团要持续呼吁恢复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公民教育,其实民间社团不啻就是相信在民主社会里,人民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统治,人民也要能有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与意愿。
但若我们所谓的“恢复”公民教育,是教导学生熟悉公民生活,如选举中的投票程序是怎样的,各个政府机构职能相关知识,及宪法基本常识等等这类传统的公民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将无法因应上述对政治人物与人民的素质要求。
现代民主社会更为重视的是公民权教育,内容则聚焦在公民的社会参与上,除会教导学生传统的公民教育内容外,也包括教导学生了解及接触有关社会的重大议题,重要的社团的知识等等这类能帮助公民进行社群互动的知识。
换言之,透过公民权教育,公民除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外,也有能力与社团互动,参与社群塑造,及最终参与到国家的政策制定过程中。
吴振南,时事评论人。
本文为“纪念林晃昇逝世17周年公祭暨华教行”系列文章之一。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组织立场。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