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受害者竞争”下的全民困境

这篇文章是在5 年前刊登

【林晃昇纪念特辑】

在近期的国内政局剧变中,“马来人不安”与“伊斯兰威胁”等论述所建构的氛围,几乎成为这场政治争斗背后的基调,即主流的马来族群忧心在联邦政府失去主导权后,使其流失更多特权与权力。

这样的焦虑与不安,显现了潜藏于各族群内在的“受害者竞争”意识下的心理状态,甚至引发“亡族感”的忧患意识。

这里所说的“受害者竞争” ,主要是指整体情势实际上是伤害了所有人,但却各自都认为最惨的受害者是自己,且是“他者”造成了自身的困境。

“受害者”会各自认为自己深受委屈,“他者”应该了解我们所受的伤害与损失,但同时却不太愿意去了解他者的实际状况,甚至也没有真诚地了解与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受创严重。

于是,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所受的创伤较严重,然后就觉得,面对我们认定没有受到磨难,甚至是使我们受到磨难的他者,加以排挤是情有可原的,形成了二元对立和敌对的关系。

马来西亚在过往建构族群政治的过程中,各种制度与政策的推行,以及政治修辞和话术竞争中,多数政党都或多或少会操弄“受害者”情绪,堆砌与其他族群相比较,自身族群是被压迫的状态,以争夺捍卫特定族群的正当性,获取更多选票的支持。

长期下来,个別族群的“受害者”意识一直在滋长,相互认为自己是在他者压迫下的最大受害者。

“受害者”竞争意识的长期建构

在国阵掌权时期,在“马来人至上”/“马来人优先”的政策制订思维下,官方论述指其执行的不平等政策之正当性,主要是矫正过往各族群政经地位的不均衡,特別是凸显了马来族群在殖民时代的受压迫状态。

在官方与主流历史的论述中,马来族群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拥有较多的特权和权力,甚至建构出一种论述,马来族群是“人数优势的弱势”,即马来族群人数虽占优势,但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可悲状态,因此必须更加强势捍卫自身的特权与权力。在这样的话术下,非马来族群成为被挤压的替罪羊,公平与平等更遥不可及。

在长期的“马来人至上”的政策下,非马来族群感受到在各领域的被压迫,以及体制的系统化歧视,从教育政策的偏差到购屋的优惠等,皆让非马来族群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譬如华社对华人人口比例持续下降的关注,凸显对“人数劣势的弱势”的焦虑,即人数少又弱势状况会更恶化,这也强化不少华人对“人数优势”群体的妒恨情绪。然而,许多人对自己的不满情绪难说清楚,对自身的反省也不足和不重视,很容易把遇到的问题轻易归咎他者。

妖魔化他者下的自我感觉良好

在“受害者竞争”中,为了强化善惡二元对立的零和关系,经常使用负面标签、甚至妖魔化的策略,将对立方视为无可救药的邪恶存在。

譬如行动党与伊斯兰党分別在马来族群与华社中,被贴上“行动党反马来人”与“伊斯兰党反华人”的负面标签,这既会增强我们自身本来就很善良的脆弱感受,也会使具侵略性的态度或作为,变成可以理解和原谅,且这比费力解释容易被一般人接受。这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扩大为对他者的偏见与刻板印象,更不愿耗时费力去理解他者。

在族群中出现“人数优势的弱势”与“人数劣势的弱势”的修辞竞争中,许多人也习惯以族群本位做为认知框架,对自身权益与感受也更为敏感,彼此竞争著自认“弱势”的位置,以凸显其受害者的角色,进而排挤与忽略原住民、阶级、性別和年龄等弱势或边缘群体的困境。

而操弄著“受害者竞争”话术者,其实是掌控资源与权力的少数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才是对全民的真正掠夺者,如今却成为捍卫各自族群利益的英雄或代理人。

希盟执政下的两难与崩解

在希盟执政下,曾尝试在资源分配上略为调整,譬如在教育上增加华校的拨款,试图改善过去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但却被理解与解读为对主流族群特权的挑战。

再加上承认统考与爪夷文争议等,各族群组织和政治力量再次操弄受害者意识,更让部分马来人感受到希盟政府的政策已非以往的“马来人至上”,且将伊斯兰边缘化,而联邦政府已被行动党所控制。

有句话这样说,“当你习惯了特权,平等感觉起来就会像被压迫”,享受特权者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下,更凸显自认为受害者的被压迫感受。

部分非马来族群成员对新政府的期待过高,以为自认的受害者之权益可获更多改善,但希盟无法快速兌现其竞选宣言,让不满和怨怼情绪持续累积。在假资讯乱窜下,更强化焦虑、猜疑和对立,让不少人的受害情绪和偏见影响了当下的判断。

希盟执政时显得左支右绌,难以从全民立场推行政策与制度,且演变为分裂的基本因素之一。土著团结党为争取马来选票而与行动党切割,是“受害者竞争”情势下争取马来选票的政治选择,透过组成马来族群占绝对优势的政权,夺回“马来人至上”的主导权。

了解自身处境拒被操弄

“受害者竞争”的问题复杂又纠结,需长时间面对和处理。目前的政局剧变不易松动“受害者竞争”态势,国家各种资源被少数权贵掠夺状况将难以改善,不分族群的人民将持续受伤害。

人民需要更了解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随政党与政治人物起舞,避免深陷于“受害者竞争”框架,也减少对他者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应更真诚与同理地面对和处理族群间的问题,建立更多的沟通与连接关系,而不是抢当受害者,造成全民皆输。若 “受害者竞争”状态持续下去,各族将难以和解,僵局与困境将延续下去。


黄国富,传播学者,自由撰稿人。

本文为“纪念林晃昇逝世18周年”系列文章之一。由董总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董总立场。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