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与“平等”的双元斗争:读解马来西亚华人政治
从一九九○年代开始,“承认”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它的产生背景,当然是文化多元主义的崛起,在社会、文化、政治领域中,对通行的一元、同质的民族国家观构成了挑战。
挑战的方式,就是要求“承认”。在这里先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掌握许德发先生在这本书里所动用的理论资源。
无差别的公民身份
族群以及文化的杂多,原本是历史上各种因素积累而成的常态,在许多社会中,不同族群、文化的地位不尽相同,并且经常演变成严苛的差别待遇甚至于歧视、压迫。
近代国家思想的主流是,构想出一种无差别的公民身份,取代社会上的不同族群(最初指宗教教派)的分歧身份,希望用同性质、同份量的公民权,泯除族群之间的差别待遇、压迫以及歧视,避免族群的冲突撕裂国家。
这中间的想法是:既然所有的成员都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公民,那么国家的一元与同质也获得了形式的保障。到了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认定全体人民界定了国家主权,而个别公民无论种族、性别、宗教、阶级、党派,都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这种一元、同质的国家观与公民观高悬“平等”的理念,是各种意识型态都肯定的,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但是“公民”身份的问题是,它的权利停留在法律的规定上:在公领域,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些权利,不过这些权利上的平等,很难撼动在社会实质生活里的差别以及歧视。
平等与承认问题的滥觞
年轻时的马克思已经质疑过,公民的“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的解放”,“具有感性的、单个的、直接存在的人”。到了二十世纪后期,女性、黑人、原住民,以社会运动的方式,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在公民身份所赋予的平等权利之下,这些居于少数、弱势的族群所受到的歧视和剥夺并没有根本的改善。相反,由于主流的政治论述用公民身份垄断了“平等”一词,社会上大量的不平等,反而不再被视为平等的理念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经济上的不平等,似乎不再构成对平等理念的嘲弄,必须处理。
与此类似,特殊族群的身份与需求的不平等,也不被看成平等问题的一个部份。结果,一方面,平等这个理念被架空,尤其失去了它的社会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少数族群的不平等处境,也被主流政治论述所遗忘。
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
在这个背景之下,多元文化主义以及身份认同的“承认”问题应运而生,承认特殊身份的平等地位,承认特定族群的特殊权利具有平等的正当性,就成为各种诉求与抗争的焦点。
过去几十年之间的进展是,从普遍公民身份的平等,进而延伸到了特殊族群的平等;“承认”不再只是事实上、法律上的承认,更加上了对特殊族群的独特集体身份要有平等的尊重,也就是承认他们所要求的特殊待遇虽然表面上看非其他公民所能享有,却是合理、合法的。
换言之,多元文化主义意义下的承认,给“平等”这个概念更为丰富、多样,以及具体的内容。这方面的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其中发挥了正面的功能。泰勒、金里卡,以及黑人、原住民的运动和女性主义,也分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动力。
西方:从公民到多元承认
许德发教授这本《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正是吸收了西方当代政治哲学在“承认”以及“多元平等”这些问题上的思路之后,利用这些资源,探讨马来西亚的少数族群——特别是华人——的艰难处境。这是一本用哲学分析以及历史叙述重新认识现实的重要著作。
在上面的简单回顾中我们看到,“承认”问题在西方的出现有一个历史的背景,那就是公民意义的“平等”先成为事实,“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平等,在宪法、法律,以及政治生活中已经是共识,构成了巩固的制度。之后,到了进一步提出多元承认的诉求的时候,目的是要矫正这种平等的空洞与不足。
可以说,这是两个阶段的发展。前一个阶段追求“公民”权利的普及,进行了数百年,逐渐取得成效。后一个阶段是近几十年的新生事物,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不过多数社会中因为差异而存在的歧视、压迫乃是历史的沉重积累,也反映著人们的成见与自私,要完全消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越公民权利论述
但是这种阶段论,对马来西亚并不适用。读许教授这本书,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必须同时面对上述两个阶段的问题。从立宪建国时期开始,主流马来人族群就坚持马来西亚必须是“马来人的国家”;只有马来人以及马来文化才能垄断这个国家的主权、治权,以及文化上的霸权。
佔人口23%的华人以及7%的印度裔人口,不仅是外来者,并且永远不可能分享国家的主权。由此而生的各种政治、法律、教育、职业等多面的不平等,将华人打成了二等国民。
换言之,上述第一个阶段的平等公民身份,在马来西亚一直没有实现。几十年来华人在这方面屡试屡败,已经逐渐从失望到绝望,迫使不少人准备离开这个他们几代先人参与耕耘开发的南洋家园,另觅出路。
但是许德发教授逆势而行,反而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必须认清,在这样一个从宪法就一路设定族群歧视的国家里,争取合法地位的途径不能局限在个人层面上的权利以及机会的平等,而是要超过自由主义的公民权利论述,采取多元文化主义的观点,积极地要求、争取华人族群作为一个整体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社会上的合法性;华人文化群体的社会身份以及地位,必须获得平等的法律、政治以及社会上的承认。
既要坚持每一个公民都获得平等的权利,也要要求华人的族群身份获得平等的承认,普遍权利与特殊权利根本是同一个问题、同一场奋斗的两个面向。德发教授在书里指出了在马来西亚“承认”与“平等”斗争的这种双元、共时性格,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的论述。
台马文化联系深厚
几年之前我应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中心的大门挂有余英时先生的题字)之邀,去吉隆坡演讲、开会,会后由德发教授引领,参观游览之外,听他介绍马华的历史以及处境,目睹七百万华人在种种艰困之中努力维系华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宗亲组织、社会服务,敬佩与感叹之馀,也感到强烈的困惑和不平,无法想像在今天,在这样一个相当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仍然有这样的种族不平等堂而皇之地公然存在。
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体系虽然给华人设下重重障碍,但几代华人依然合力缔造了一个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几乎可以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媲美,让遭到主流教育排挤的年轻世代,接受完整的华文教育,并且在通晓马来语文之外还熟悉中华文化。这一群人南渡定居,孤悬海外,周围是并不友善的政治制度和排他文化,加上强势的伊斯兰半国教。想到他们的处境与奋斗,不能不感到敬佩与不忍。
其实台湾跟马来西亚华人的关系深厚,只举“马华文学”一端,即可以知道马来西亚知识人对台湾文化的贡献。而当然,台湾曾经为无数马华年轻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几代人都有过马华的同学与朋友,也加深了双方的情谊。
我所编辑的《思想》界定自己为“华人刊物”,曾经两次推出马来西亚专辑,分别是第二十八期的《大马华人与族群政治》跟第四十三期的《五一三的幽灵》,此外尚发表过多篇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政治、文学有关的文章。这样做的目的是,透过一个严肃的中文知识平台,建立各地华人的沟通交往,包括让大家瞭解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和经验。
如今许德发教授这本《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在台湾出版,蒙他之邀,我怀著同样的敬重心情,写下这篇序言。我相信,藉著这本书,各地的读者可望对马来西亚特别是马国的华人,多一些认识和关怀。
2022年6月于南港
钱永祥,《思想》杂志总编辑。
编按:本文原为许德发《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一书之序言,文章标题与小标为原文所无,均为本刊所加。
本文段落有所调整,以方便网络阅读,其余没有更动。本文获得台湾时报出版社授权转载,谨此致谢。
该书之导论,请点击许德发〈华人之为“问题”:危机溯源与时代精神迭变〉(原题〈“马华”作为问题与研究的态度〉)。
欲知该书详情,敬请点击此书介。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