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的金融化和重组选项
说明:正值第15届全国大选,本刊敬邀评论界先进与有志之士为本刊撰写“大选评论”,望能厘清形势,注入公共政策讨论,激荡思考。盼读者垂注。
【大选评论】
在通膨和生活费压力高涨的大环境下,收费大道在第15届全国大选提名前一度成为焦点。依斯迈政府在解散国会不久后宣布,雪隆6条大道从10月开始陆续降低过路费;而希盟竞选宣言也承诺一旦重夺政权,将渐进降低南北大道过路费,直到最终废除收费站。
希盟个别政治人物如林冠英甚至放话,如果当选,可在5年内废除南北大道的收费站,惟前首相马哈迪质疑此乃开空头支票,人民不可能会相信。
针对收费大道,传统舆论会认为这是大道合约不公、利惠朋党的问题,因此应该检讨大道经营合约,降低过路费。然而,国内老牌收费大道如南北大道的经营合约,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经历多次重组和修改,以减缓过路费调涨的幅度和速度,而政府则一般选择延长合约或付款来赔偿。再加上股权更迭,所谓的大道合约不公、利惠朋党的问题,其实已大为收敛。
如今,许多大道公司背后反而是有官联投资公司(GLICs)持股,甚至是全资拥有,并与会员的储蓄收益捆绑在一起。这即是所谓的“金融化”(financialisation)现象,收费大道已经成为金融资本主义下的资产,用来衍生收益。新大道工程通常也和周遭产业发展利益相连,相互灌溉,因此尤其雪隆一带几乎遍布收费站,新大道也一再增加,许多沿线城镇更是高度依赖收费大道来出入。
因此,检讨大道合约,需拆解的不只是“朋党”利益,还有金融利益。这包括国内主要的官联投资公司和他们代表的会员,以及大道公司的债劵持有人。政府要重组大道经营合约,并不会因为官联投资公司持股而变得更容易,反而赔偿更不能少,因为需维护大道公司的资产价值和收益。这是当今国内大道的新政治经济。
正在验证用户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