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学校准备好面对AI了吗?

这篇文章是在7 个月前刊登

【华教节特辑】

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凡是要从事文书工作者,都要有打字证书。

接下来的数十年,全球各地中学都有所谓的打字课,教导学生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在打字机上书写。为了鼓励和奖励年轻人钻研打字,更有各种打字比赛。这种打字课程和比赛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走入大家的生活后才纷纷消失。

电脑出现前,打字机是文书工作者主要的工具。文书内容、排版、格式设定等,都仰赖打字员处理。打字机这种机械式工具,空格、空行、换行等格式上的需求,全靠打字员的操作和经验,只要稍有错误,可能就是要重做整份文件。

电脑普及后,大家发现所有的格式、排版,都可以预设好,甚至拥有恢复、复制贴上等功能,过去快又准的打字要求已经不再是重点。大家关注的,是能不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功能,点选正确的功能与给予正确的指令,让电脑完成你的要求。至于哪根手指在哪一个文字按键上,应该用滑鼠还是快捷键都不是问题。

今天,人工智能出现,我们也将迎来新一波革命,就像当初打字课程和打字比赛遭淘汰那样,教育体系必然也需要重新反思不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思维和课程内容,否则下一代将无法应对科技革新下的时代变迁。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

差异化的教学

首先是教育模式。

过去的学校教育,是按照课程、课本、作业和考试一套标准来运作,而班级中数十位学生,各有各的个性、偏科情况等差异。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难以做到个别化教学,使得教学成效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教师将能够透过系统评估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表现等,并且调整教学进度、作业架构,甚至是评量材料,以确保难易度、进度能够符合个别差异,从中确保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是故,教师相较过去,需要拥有更高的教学与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利用人工智能为个别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与评量内容,否则人工智能可能反客为主,老师的角色反被骑劫。

人机互动的关系改变

其次是未来所需的能力面向,即学校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以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人工智能普及的未来。

过去的人机互动模式中,一个指令一个动作是操作者和电脑系统的基本关系,电脑操作者必须要熟记操作界面和指令。才能使系统更有效率的运作,电脑就是个被动的工具而已。

能够透过自然语言互动,并利用网路庞大资料库自我提升,甚至能够根据操作者偏好和习惯自我调校,都是人工智能革新的部分。

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人机互动关系。无需等待操作者的输入与设定,人工智能能够自行处理所得的资讯,自主判断不同情境的差异,并给予个别合适的反馈。这都是过去电脑系统无法做到的程度。

这种改变下,操作者需要拥有与传统人机互动不同的操作思维和能力,才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因此,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操作者的需求,以及辨识人工智能提供的回应是否正确合理,成为操作者的关键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上述能力,沟通能力、批判和创意思考、跨领域整合思维等,都是教育该关注的范畴。只有从这几个面向着手,人类才能够继续高效地在生活当中应用人工智能,否则人类或许就会失去主导权,反被电脑系统制约与引导。

所以,我们准备好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了吗?是成为主导者,还是被制约的一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黄瑞泰,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本文为2023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之一,今年的特辑主题是“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革新”,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