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多元与人道——读《家在屋宇之下》

这篇文章是在4 个月前刊登

【零思掠影】

“你觉得哪里算是你的家?”
“我是处处是家乡,我只是不像你们一样觉得只有一个地方才算作自己家。”

作为身份认同尚没有确实立锥之地的“马来西亚人”——这一身份界定仅确立于方便在人类社会生活使然,身份无可置疑,认同与否倒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读到首位非欧美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沈恩(Amartya Sen)回忆录的开场白,不禁开始循着相同思路,与自己的观察和经验相对照,思考身份政治的难题。

马来西亚人处在一个各方面意义都尚待完善的多元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都一再轻易地从日常生活观察以及自我生命体验中,感受到国家层面 、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等的认同纠葛及其冲突的重量、形式、意义。

无论是最为简洁明了的国籍,还是文化、价值观上的各种认同,人总是寻找着一处能够清楚明晰道出“我是谁”的属性与空间,并由此联系特定群体,以获得安定的归属感。

我们因身份认同坚决去捍卫宗教和文化事业——伊斯兰教和华教课题或许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也因这一层认同,常有难以妥协、调和的纷争。 由此,不同信仰与信念的对立,尤其因宗教和族群认同分歧产生的冲突,野蛮、残暴更甚。

这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沈恩书中的内容,能否予以什么借鉴之处?

正在验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