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新论述
小时十三四岁的我,第一次在课堂老师播放影片中,知晓族魂林连玉的事迹。伟人的身影,值得反思:当下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从叶新田的董总斗争,到当下的统考不受承认,我们似乎更多的派系斗争,而非从立足当下,思考华教未来,在多元教育格局中,寻找自身定位。
过去,因为华教的存在,华社得以凝聚。经国阵政府打压,华教越挫越勇。董教总对华教的坚持功不可没,同时华社的支持,更让华教得以继续维持,成为中国港澳台以外,另一华文教育的发展基地。
华教的历史是悲壮的,也是勇敢的。但如果华教只能沉浸于过去辉煌历史中,无视当下的政治,国际,现实,未来格局,能否在未来二三十年继续茁壮,这就是未知了。
华教新论述,非是否定过去,而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朝向多元与友族对话
何谓当下?
马来西亚历经种族政治50年,国阵政府倒台后,希盟执政中央,但在承认统考一事上悬而未决,甚至一拖再拖。希盟政府空投诺言有责,但华教显然可以对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付出更多努力:不再孤芳自赏,理应选择与友族更多的对话,主动打破巫裔对统考,对独中,对华小华教的错误认知。
当承认统考在网络上被闹得沸沸扬扬,各自活在自我圈子的华巫裔各执一词,在自己的族群共鸣着统考话题,却多数不愿伸出橄榄枝,向友族沟通与了解。华教在种族矛盾的格局下,理应用更多的主动去打破族群的误解。
不只是与教育部的政府官员洽谈,而是利用民间力量,让更多非华裔理解华教,理解统考,华教的存在并没有破坏种族团结与和谐。我想其一方式是把翻译成马来文的统考考卷,向各大报章媒体派发,引起社会舆论,并组织教育界的专家团,客观审核大马教育文凭(SPM)、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与统考之间的差异在哪儿。
开放统考予非独中生,是华教融入本土多元教育的重要一步。惟有让他族清楚明白华教不是在分裂大马国民,承认统考以及对华教的拨款才可以从种族矛盾的漩涡中撤离。而向更多非华裔族群开放名额,甚至办技职夜校或中文班迎合其他族群的需要,从长期而言,对打破种族隔阂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何谓当下?
国际学校的竞争。国际学校近年来雨后笋立,独中华小在面临竞争当儿,更理应把反思的方向确立在自身填鸭式的教育体系中。政治评论员潘永强曾提及,中学教育普遍出现两个值得焦虑的问题,一是课程偏重知识,但缺乏培养能力,二是学生即使上学,却学习不到知识。
现有课程以灌输刻板知识和运算能力为主,但对未来社会需要的软实力,则没有强化培养,造成中学生缺乏知识的应用力、创造力、沟通协作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华教未来为何?非是用过去的悲情历史再一次号召华社的大团结,让华裔子女入学华小独中继续中文教育的香火。而是正面迎向未来的机遇与世界格局,进而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小孩,在未来的十年里,还有那些技能值得被华教栽培培养,这是华教在世界格局中寻找定位定点的方向。
资源匮乏影响教育素质
何谓当下?
独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撇开国际学校的竞争,看资金来源,就理解独中的难处。当取之于华社用之于华社,独中若未能满足华社的意愿,资金来源或可能受阻。在父母家长的期待下,小孩在三语并重,及数理杰出的期盼下,渐渐变得三语病重,数理成绩节节败退。世界潮流,从过去的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目光注意力从群体转向自我。教育也因此变革,从你必须知道进化成你对这些知识有没有兴趣啊?
教育罔如服务般,向社会兜售。显然一味迎合市场,只做肤浅表面的包装,只能弄得自己四不像。华教的顶层目标设计,必须被更多的民众学者参与讨论。其中离不开国民基本智能与公民素养的提升。
智能,必须着眼于未来,非是填鸭灌输的纸笔计算,把一群小孩改造成计算机或翻译器。而是在协作,沟通,情绪调控,创意和批判性思考等等当中,让受教的小孩在踏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时,不仅仅是在就业方面提供基本的技能,而是让其人格能够在多变的社会中确立脚步,不至在变革的洪流中迷失。
把公民素养纳入华小独中课程中,则刻不容缓。对社会大小事件的讨论有助于批判精神的确立,同时也拉近对社会的距离。若父母送小孩来求学,仅仅为了考好统考,考好成绩升大学,我认为这是对社区文化建立的破坏。由父母家长组成的教育市场,未必是正确的。
身处独中前线的教师行列,我对独中的资金来源伴着深深无奈与感慨。像我负责的班级有7班,一班平均40人,约280人,近300。按人头计,扣除假期,我一天单独见一名同学,大概一年至多只能见一次。外加教学以外的校务,我休息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班级人数若能调控在二十几,我想填鸭式教学有可能被改变。但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在校务中会议中校方已诚实相告,班级人数控制在四十几,已是极限。与其他独中老师交流,班级人数六十几的,也不见少。
在资源匮乏下,教育政策的不友善下,独中教育多半向填鸭式,纪律式,普鲁士教育靠拢。工业化教育体制,强调纪律,统一,而非养成批判式思考及知识一体化。我们离未来越来越近,但我们离趋势越来越远。
如果伤种族情绪,承认统考不妨搁置一旁,先把独中纳入教育大蓝图中,让政府拨款成为既定政策的一部分,其实更为实在,更为迫切需要。
郑晖,毕业于中国暨南大学。任建筑工程师十余年后,转职当教师,现于母校居銮中华中学任高初中教师一职。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