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取消“十大”的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这篇文章是在3 年前刊登

近日,董总决定停止公布统考的“各科成绩优越考生”荣誉榜,而此举措引起热烈讨论。本文不讨论是否应保留“十大”榜单,而是思考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有两大重点,即“引起兴趣”和“引发思考”。前者不但是要引起对学校科目的兴趣,更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后者则是对课内与课外的事物进行分析、反思、反省以及检讨。可惜的是以上两个要素在马来西亚教育是缺乏的。

首先是“引起兴趣”,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能够开启不同学科的大门,广泛接触,并认识到一个学门的“有趣”之处。不过,我们的教育却忽视这一块。兴趣是支撑一个人学习的动力,而当学校教育不是让学生能够对各科目引发兴趣,而是磨灭学生的兴趣时,教育是否出问题了?当我们开始进入一个学科,就只是不断背诵专有名词,我们是否忽略了这一学科的有趣之处?当我们忙着做历届试题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科目的理解是否只剩下“这部分会考”和“那部分不会考”?

另外,在文理分流的时候,这种狭隘的教育方法到底限缩了学生多少的发展可能?我们似乎只是一直在强调生产会计师、律师、医生、工程师,但我们可能也因此错过了多少生态学家、化学家、哲学家、或地质学家?当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只会茫然地根据自己表现最好的科目来决定自己的未来,或者随着社会与家庭的期望道路前进。能力很重要没错,但兴趣才是基础。数学家不但数学很强,最重要的是他对数学很感兴趣。

这也就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思考”。当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为基础时,他们也缺乏热情去做更多探索。我们学习生物,却对周遭的生态一无所知;我们学习历史,却对周遭的社会无动于衷;我们学习地理,却对周遭的环境漠不关心。学生把课本的文字背进大脑,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那么学校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呢?学生丧失了问问题以及质疑的能力,当然后续的反省、分析等部分更是如此。在讲究效率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难道只是学习到用最快速的方法获得最高分吗?

有人会说只要学生“有心”,他会拿出更多时间钻研某些知识。笔者不否认此情况,但教育不就是尽可能让所有学习的人都获得基础的思考能力,并拿到往更高层级发展的入门票吗?如果我们还是把大部分责任都推向学生,我们是否应该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定位了呢?笔者承认以上这些问题是整体的结构性问题,牵涉甚广,包含课纲、教师、教科书、社会风气等,且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不过,若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应该是要什么模样,这不失为是一个正面的方向。


曾凯文,独中毕业生,现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