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清华分校可行不?——谈马来西亚的大学教育

这篇文章是在2 年前刊登

首相安华于3月29日至4月1日访华,尽管教育部长和高教部长都没有随行,但马方代表团还是在此次官访中,探讨清华大学来马设立分校的可能性。

有关提议受到华裔部长,乃至于华社高度赞扬。然而,笔者认为,设立清华分校的提议并不妥当,对大马在学术品质上的提升毫无加分。

中国大学相继在他国设立分校,背后的目的乃文化输出及外资输入,而忽略了大学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中国政府透过设立大学分校,发挥软实力,提高该国的影响力;同时,在国内经济市场已逐渐饱和甚至过剩的情况下,设立大学分校,为自己在短期内赚取巨大外资。

换言之,设立清华分校,最有利的一方还是中国。大马实在不应如此短视,以为设立清华分校就有助于提升学术品质,实际则是为他人作嫁衣。

要提升大马的学术竞争力,政府应回归最根本、最核心的层面,那就是提升国内国立大学的学术实力,以及规划私立大学的办学质量,而非一厢情愿地引入外国名牌大学。

大学不应只是培养廉价劳力

笔者认为,马来西亚大学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大多只是为业界输出人力资源,而忽略大学还有更深一层的使命,即创造知识。

正因如此,大学当局多把资源投入在应用型科系当中,医学系、工程系、会计系、市场营销系、传播系等受到大部份莘莘学子青睐;反观纯研究型科系如生物系、化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往往被视为冷门科系,甚至马来西亚没有任一大学设有哲学系。

哲学作为学科之母,培养我们的思考、批判及逻辑分析能力,许多学科都是在哲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马来西亚致力于成为东南亚区域教育中心,哲学系实在不应受到如此冷落。

正因为大马大学如此“畸形”的教育目的,纯研究型科系如中文系,也不得不向市场屈服。目前,部份大学中文系相继加入应用型科目,如翻译、创意写作等,试图与就业市场接轨,以期培养就读学子的就业能力。

诚然,办学者也有办学者的考量和无奈,笔者绝对理解,但回归大学的教育目的而论,大学本就不是为就业市场输出廉价劳力。

过去,长辈是以“获得待遇良好的工作机会”,来鼓励学子念大学。而今,青少年发觉网红、电召车司机等新兴职业的薪酬相较大学生更高,上述说辞备受质疑。读大学后前景将更光明之说,如今已不合时宜。

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其无形价值——知识、思辨、人脉、社会关怀,这些才是大学应致力培养的。若博览群书的首相大人有决心改善大马大学教育,就应当平分资源,让纯研究型科系也享有应用型科系的同等重视,让研究型科系可以在科研上有所发挥,继而提升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

“原产”国私立大学应更受重视

笔者认为,政府应将重心放在由本地“原产”国私立大学的学术环境,而不是企图搭上外国大学分校的顺风车,以为可以就此提升大马大学教育在国际上的排名。

再者,清华分校设立后,将以私立大学的形式经营,学费相信不是一般工薪家庭可以承担的,因此造福更多学子的说法不攻自破。

总结来说,呼吁清华在马设立分校不可取。政府不应持续输入外国大学,反之应把重心放在本地设立的国私立大学、致力提升大学的学术环境及大学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鉴于教育是公共财,培养大学生一事,政府责无旁贷,理应承担部份的大学费用,而不是让小市民独自承受所有。


魏宇泽,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在籍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