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作为政治运动的华教

这篇文章是在1 年前刊登

教育去政治化,是当代普罗大众的共识。然而,华教的出现,却是政治氛围下的产物。华教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政治意义远甚于教育意义。一个时代,既有建制的产生,自亦有反建制的出现,这两股力量互相牵制却也相互成长。华教运动,正是作为反建制的力量出现。

试想想,若没有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推动马来文霸权,让马来文凌驾其它语文,就不会催生华社维护民族教育的强烈意识,华教运动也不会如此兴盛;若华社的群众动员不够浩荡,就无法在体制外形成压力团体,让政府在某些政策作出妥协;若没有80年代大批华教人士参与政党,后来的政治环境想来也就少了一股新兴力量的激荡。

换言之,华教运动本质上是政治运动,是回应建制的反建制力量,争取的除了族群利益,还有的是平等的公民权益。只是,在巫统渐渐丢失江山,华教外部危机看似解除之时,内部危机却悄然浮现。

1998年,董总援引《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令》(Privat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ct 1996)提出申办新纪元学院,并成功获批,圆了1980年代南洋大学关闭、申办独立大学壮志未酬后,华社期盼多年的华文高教梦。

新纪元承载着华社的期许,培养不少社会栋梁,迄今已有多人当选国会议员和州议员,如刘镇东、欧阳捍华、李映霞、黄渼沄、李政贤与冯晋哲等人,在独中或华教组织工作者也多不胜数。

然而,在2008年柯嘉逊院长(被)离职,不少学术和行政主任也尾随其后相继离开岗位,华教运动失去了一批核心年轻领袖。经历潘永忠院长的过渡,当今的莫顺宗校长和其团队为新院鞠躬尽瘁,有目共睹。惟历经2008年的重创,如今大学领导层走的是 “求稳” 路线,少了草创时期的干劲和勇气。

在生源决定钱源,钱源推动发展的前提下,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大学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招生,尽可能提升校园设施,以期获得社会大众认可,吸引学生的入学。少了以往小而美,却充满活力的氛围,如今的新纪元虽然响着 “我家园” 的口号,学生的归属感却已不如从前。

华教运动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林晃昇时代的高峰,也走过郭全强时代的安稳。如今的华教缺乏一支组织性强、有理想的接班梯队,领导人也无凝聚众人之魄力,华教运动慢慢走向衰微。

笔者认为,华教运动若要重整旗鼓,当务之急便是整合内部力量,避免因山头林立而分崩离析。如今的华教组织多样,除了普遍上被视为领头羊的董总及教总,尚有林连玉基金、华社研究中心等民间社团及智库。但这些组织都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因此,整合资源,提升组织间的交流是迫切需要的。

举例而言,华研是研究机构,董教总财雄势大,后者可投入资金予前者,以进行研究计划,为华文教育、华人社会与文化,乃至于跨文化交流等相关领域,产出更多研究成果,惠及华社之余,也能据此与当权者交流,寻求共识。

同时,华教运动也必须注入专业的教育伦理,以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以董总的组织架构为例,其辖下设有课程局、考试局、教师教育局及学生事务局,总管独中教育的方方面面,享有“民间教育部”的美誉。但董总仍须委任具教育学专业素养者出任教育总监,以主管这些与教育相关的部门,为独中的课程及教育素质提供专业的方向制定。

董总长期保送独中毕业生赴中台升学,并在学成归国后进入独中任教,以为独中储备师资,值得肯定。惟作为董总创办的新纪元大学学院却不提供此项待遇,独中毕业生不能凭着“独中师资培育计划”的优惠进入新纪元升学。笔者认为,新纪元既然被视为华文高教的堡垒,就应该成为独中师资的主要来源。

综上所述,华教作为政治氛围下的产物,其政治意义远甚教育意义。华教运动的重大事件,无不是在试图回应当时代政局。但迈入21世纪,华教虽不必迫切地去政治化,惟需要注入更多教育学专业,以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华教是政治运动,而这场政治运动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应该积极革新,继续引领社会的风潮。


魏宇泽,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在籍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