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强人阴影下的弱势总理——李克强的少年得志与郁郁而终

这篇文章是在8 个月前刊登

10月27日早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卸任中国总理一职不到一年的李克强在凌晨因心脏病抢救无效过世,享年68岁。

相较于锋芒毕露的习近平,以及在汶川地震高调曝光的温家宝,一般马来西亚人对担任总理十年间只访问过马来西亚一次的李克强可能了解比较少。

李克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学历最高的总理,他的升学过程是所谓“学霸”的写照。

生于安徽省合肥的李克强,是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的大学生。他在学期间表现优异,曾经参与丹宁勋爵重要法律著作《法律的正当程序》(The Due Process of Law)的中文翻译,也曾荣获校内社会科学讨论会“优秀论文”的奖项。

1988年就读研究生时,更是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后在1995年考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了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在担任总理以前,李克强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的晋升路径在过去是有志于从政的北大学生干部意图模仿的对象。

李克强是典型的“(共青)团派”人物,即从共青团工作出身:在学期间先担任过北大学生会负责人;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共青团团委书记,并从校内共青团系统升迁到共青团中央——年仅30岁的他,1985年便被增选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更在1993年担任全国共青团一把手;后来,在胡锦涛力挺之下,李克强从党内工作跨度到地方政府系统担任河南省长,为团派跻身省级领导人创造先例。

此后,他从中国“最年轻省长”、“最年轻省委书记”一路晋升为“最年轻副总理”,为他后来出任总理打下丰富的治理经验。

习李不和公开的秘密

李克强在担任河南与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因解决当地经济困难有功,在党内地位扶摇直上,过去一度被外界看好接棒同属团派出身的胡锦涛成为最高领导人。

但是,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内部选举中,李克强却不敌据闻获得江泽民与曾庆红支持的习近平,排名位居第二,无缘成为总书记。

虽然习近平与李克强在2012年11月毫无悬念成为中共第五代领导人,可是“习李体制”的党政分工的集体领导很快走到了尽头。

崇尚强人政治习近平,很快从反腐运动和党政机构改革“定于一尊”,并透过设立新的领导小组来架空原属国务院总理负责的经济领域。在习李的第二任期中,李克强的权力甚至有被中央财经办公室主任兼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凌驾的迹象。

李克强从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变成政策执行者,沦为建国以来“最弱势总理”,只能在习近平所划定的框架内推行政策。因此,两人的关系一直没有官方彰显的那么和谐,两人之间的矛盾是这十年来公开的秘密。

习李不和经常反映在经济领域发生意见“不同调”的情况。

最有名的两件事是:习近平规划在2021年公布中国成功“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李克强却在半年前指出当前中国还有6亿人口每月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币;当李克强意图推动“地摊经济”来舒缓疫情造成的严峻形势时,他的政策却被认为阻碍城市治理、被习近平控制的各地方政府否决。

过去在2016年3月两会期间,两人之间更发生零互动的所谓“三无习李”事件,即习近平对李克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不鼓掌、不交谈、也不握手。

唯需强调的是,习李的“不同调”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的意见分歧。

在政治路线上,李克强还是很会掌握分寸、紧跟核心。他不仅没有否定共产党的作用,也从来没有挑战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在1989年北京天安门运动发生的时候,李克强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的身份,敦促示威学生返回校园,便是他有敏锐政治嗅觉的例证之一。

因此,李克强的讣告上指“他坚决拥护和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也并不失公允。因此,可能习近平并不喜欢李克强,但是中共中央对他的整体评价还是非常正面。

何以受民众同情?

李克强之所以会受到民众的同情,主要是他代表着一个与习近平不同的治国方式与领导人作风,即实干、专业与体恤民众。

纵观他提出的政策,譬如 “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中国制造2025”等,从民生问题入手、对症下药,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后来更有人将他担任总理初期的经济改革政策称之为“李克强经济学(Liconomics)”。

同时,不管是在2007年就职辽宁省委书记时,曾提出透过追踪铁路运货量、工业用电量、银行中长期贷款发放量来掌握经济形势的“李克强指数”概念, “六亿人口人均收入千元”论,还是最近一次在2022年5月面对10万名政府和企业代表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中国经济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都表露出李克强为官务实坦诚的态度。

此外,相较于习近平有红二代的光环,从草根出身凭着一己努力爬上国家领导人高位的李克强,显得更加励志。他没有官架子的态度,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李克强卸任前的公开讲话“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黄河长江不会倒流”,在互联网上被广传,标志着当前众多网民对习近平“走回头路”的不满。

但是,可以预判的是,今天的中国或许会有零星借着悼念活动而发起的宣泄行为,但不会因为李克强的去世而爆发另一场大型的政治运动。

第一,李克强不是所谓的“改革派”。他从来不曾主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他是现有后邓时期体制的获益者。他“郁郁而终”的悲情形象归根究底只是在与习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后衬托出来的。

第二,历次因领导人去世引发的天安门事件所具有的高层分裂、经济严重恶化的因素,这些条件在当下并不存在。民众对李克强死亡的质疑,只是反映了当下民众对政府信任感的降低。毕竟李克强去世的年龄对于一个获得完备医护保障的中共高层领导人来说有点过早,他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在70岁以前过世的正国级领导人。这样的意外无疑给民众提供了许多的想象空间。

不管怎么样,中共当局还是加强了对“李克强”相关资讯的过滤以及严密监控、限制各地的悼念活动。天安门上空的阴云从来就没有散去。


邓世轩,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