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当今大马》标志

反向歧视?保守倒退?——女性专用车厢在马来西亚

这篇文章是在4 个月前刊登

为提供女性更安全的乘车环境,交通部在2023年9月在捷运加影线试行女性专用车厢,展望日后将之扩展至其它列车服务。

这项计划随即引发社会重新探讨性别课题。

就媒体报导来看,受访者多对女性专用车厢多抱持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女性专用车厢是仇视男性和趋向保守的性别隔离政策,容易激化性别对立情绪,弄巧成拙。

本文试图以女性专用车厢在马来西亚现阶段的需求及其存在意义作为论述框架,对“仇男论”与“保守论”作出回应。

女性专用车厢真正的敌人

如前所述,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性骚扰,让女性可以更自在地出行。

但按此逻辑,所有男性乘客不仅有了性别上的“原罪”,还可能因捷运车厢结构的改变,而耗费更多时间。如此一来,岂不成了有苦难言的牺牲者?

在此脉络下,反对者将女性专用车厢误认为是反向歧视的产物,对这种“假性别平等”现象心怀不满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面对“仇男论”,女性专用车厢支持者则多引用“厌女”、“父权体制”以及大环境所导致的受害者失语现况回应。

在双方各有理据的情况下,反向歧视也逐渐上升为加剧性别鸿沟的“双向歧视”。

笔者认为,各方对女性专用车厢的讨论,应该聚焦于便利与需求的层面,而非停留在性别。

换言之,女性专用车厢支持者应该看到这项计划为反对者带来的不便,以及其所需付出的时间与空间成本;反对者则应该从公交使用率、受害者比例、性骚扰投报数据等,考量部分使用者或特定群体对女性专用车厢的需求,从而给予理解和配合。

总的来说,待改进的交通规划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女性专用车厢之所以争议不断,更多是政府政策问题,而非性别权利冲突。

实际上,最让反对者所诟病的,是女性专用车厢落实后,毫无改善或甚至恶化公交系统,而非计划本身。

女性专用车厢本不是因为仇视男性而存在,也无意以平等之名造就另一种不平等,而更多是出于综合考量,为有需要的公交使用者提供多一个选择,以及更友好的通勤环境。

被污名化的女性专用车厢

除了“仇男论”,部分网民也将女性专用车厢视为是保守化的象征,甚至将之与男女分开坐的性别隔离政策相提并论。

对此,笔者认为,女性专用车厢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提供选项,让女性乘客得以按照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使用专用车厢,而非强迫式的明文规定。

换言之,女性专用车厢不是壁垒分明的性别隔离政策,更没有以保护之名约束女性,而是让女性乘客自行选择走入自认为相对舒适的空间。

此外,笔者认为,公交使用者之间的不歧视、不检讨才能让女性专用车厢进一步被接纳。

若是长期把女性专用车厢定性为是安全区或保护区,反而容易助长男女或女女之间的歧视风气,进而导致有需要群体却步。

“在普通车厢被性骚扰是活该”或“新时代女性应该走出女性专用车厢”,诸如此类的说辞,其实都忽略了个体生命经验所造就的选择差异,让女性专用车厢沦为合理化某种主张的工具。

性骚扰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错误的,选择搭乘女性专用车厢也不是一种示弱,与其呼吁女性走出或走入指定车厢,我们应该做的是理解需求,同时尊重选择。

综上所述,女性专用车厢的推行是对公交性骚扰问题的正视,也是受害者与相关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

虽然计划落实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待商榷、修正和补充之处,但无可否认,女性专用车厢也让性骚扰投报锐减,说明其在现阶段仍有需求。

因此,优化政府政策和消除社会偏见才是缓解争议的方法,而非建议取消女性专用车厢。


林佳仪,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毕业生,现为自由工作者。

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今大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