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吉连听证会:法医证人称,太迟解剖难确定死因
旺吉连皇委会听证会进入第14天。法医证人认为,如果早点进行解剖,将可得知玻璃市旺吉连集中营和乱葬岗难民的死因。
《马新社》报道,槟城中央医院鉴证科资深顾问兼医生查哈里(Zahari Noor)指出,太迟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导致遗体组织出现变化和萎缩,难以更精确地鉴定死因。
他也不排除挖掘乱葬岗,以及管理19具遗体和其骨头的程序,也导致证据变少的可能性。
“我认为,如果在(2015年)1月进行解剖,也就是乱葬岗一被发现就这么做,我有信心可提供更精确的死因。
“遗体很快就会腐烂,对于这件事,如果我们所取得的遗体,身体还留有很多的柔软组织,就能够解释更多的死因。”
查哈里是旺吉连皇委会听证会的第41名证人,曾在2015年参与8具遗体解剖的工作。
他指出,警方鉴证队所展开的挖掘和搬动遗体的程序,必须获得政府法医的参与。
四个月后才解剖
他说,法医拥有挖掘和管理骨头的技能,因此像旺吉连事件如此大规模的挖掘行动,必须邀请像沙登医院鉴证科法医莫哈末阿再尼(Mohamad Azaini Ibrahim)这样的专才加入。
“在挖掘乱葬岗之前,最好传召擅长骨头处理和挖掘的法医。因为单是器材的干扰,即可捣乱遗体解剖的年龄预测。”
查哈里指出,乱葬岗是在2015年1月发现,而他本身是在大约4个月后,才解剖8具遗体。
他说,他和其团队只是检测死者的骨头,因此无法鉴定死者的死因、性别和死亡日期。
族裔字眼引争议
作为第39名证人的吉打亚罗士打苏丹后峇希雅(Sultanah Bahiyah )中央医院鉴证科资深顾问兼医生莫哈末苏海尼(Mohd Suhani)也曾经参与遗体解剖工作。
他证实,在114具遗体中,有104具是“印裔”。
他说,这是在DNA检测后,根据死者骨头所发现的高加索(Caucasoid)特征,所得出的结论。
不过,皇委会副主席诺连迈(Norian Mai)认为,使用“印度族裔”(Indian ethnicity)字眼,来形容遗体的族群身份,实为不妥。
他补充,这会造成人们误解,以为印裔是此案最大宗死者。
莫哈末苏海尼解释,他只是采用化验局所提供的术语,惟他个人也同意,“南亚”(South Asians)一词更为准确,因为此词涵盖了罗兴亚族。
事隔4年设皇委会
旺吉连皇委会主席为前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阿里芬,成员包括总检察署检控组前主任诺巴里(Noorbahri Baharuddin)、大马人权委员会主席拉扎里(Razali Ismail)、总检察署研究组前主任祖奈达(Junaidah Abdul Rahman)、大马驻泰国前大使娜兹拉(Nazirah Hussin),以及公共账目委员会前副主席陈胜尧。
明日将继续召开旺吉连皇委会听证会。
2015年5月,警方宣布在玻璃市旺吉连发现了139个罗兴亚难民乱葬岗和28个营地,相信和人口贩卖活动有关,引发轩然大波。
时隔4年后,内政部长慕尤丁今年1月27日宣布成立皇委会调查,以调查此事并揪出需为此事负责的人。
每月12.50令吉
- 无限畅读全站內容
- 参与评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
- 与亲友分享《当今大马》付费内容
- 可扣税